发问者是襄樊人。
我来给你补课。
①襄樊说的祖宗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又说:"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这个南阳城是不是宛城?②后《出师表》里的“困于南阳"。
这个南阳即宛城。
③《史记》记述:春昭王27年,宛兼南阳名,35年,置南阳郡。
④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还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
"这里他亲口说了南阳和南郡以汉江为界。
他号曰“隆中”。
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
⑤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
习凿齿口中的邓县位于汉水以北,号曰隆中(阿头山)位于汉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两个地方。
襄樊依据习凿齿一句话,先把泥咀镇阿头山"号曰“为隆中,又在1893年改为古隆中。
其实真正隆中是南阳卧龙岗! 襄阳″隆中"实际是克隆中心。
襄阳犹如韩国襄阳郡的人一样,争历史抢名人。
襄樊某些人为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上窜下跳,气急败坏!盗刻岳飞夜宿南阳卧龙岗手写《出师表》,改山名,改镇名,改市名,改教材,请名家题词刻碑,建广场,改校名(孔明学院).改古诗原文,攻关中风的谭其骧改口改古地图,篡改所有网络词条。
建假卧龙岗和茅庐,公开在民间征集古董…穷尽手段,极尽疯狂!
古隆中是“襄阳十景”之一,因为诸葛亮年轻时期在这里隐居、学习而闻名于世,它位于今天湖北省襄阳市以西的众山拱卫中,是襄阳市下属的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交界之地。
西晋永兴年间(304年―306年),镇南将军刘弘来此凭吊诸葛亮故宅,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此时距离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仅70年。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历史学家习凿齿来隆中,撰写《诸葛武侯故宅铭》,习凿齿看到隆中已建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不过120多年。
当时的人们肯定不会搞错诸葛亮定居之所,隆中是诸葛亮隐居之地确凿无疑。
但是,大约从元代开始有人认为诸葛亮隐居之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争论随之而来,坚持此说者最大的依据是诸葛亮《出师表》里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其实《出师表》的“南阳”与今天的南阳市是两个概念,汉末三国没有南阳城、南阳县,只有南阳郡,地位介于今天的省与市之间,属荆州刺史部,与襄阳所在的南郡相邻。
今天的南阳市,那时是南阳郡的郡治宛县,假定诸葛亮没在隆中隐居,那他有没有可能在宛县隐居呢?这种可能性其实几乎没有。
第一,宛县当时长期在曹操占领之下,曹操与刘表是敌对关系,诸葛亮不可能一个人跑到“敌占区”去生活。
刘表是董卓派到荆州当刺史的,他去荆州的时候南阳郡太守是张咨,属关东联军阵营,宛县一带还有一个袁术,刘表尽管在荆州其它各地动作挺快,很快占领了不少地方,但南阳郡的宛县及以北地区刘表从未占据过,此种情况一直保持到刘表去世。
袁术后来转战寿春,宛县周边又被凉州军旧部张绣所占,曹操那时已主持迁都许县,许县离宛县太近,曹操为此多次南征张绣,费了很大代价也未能将其占领,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在贾诩劝说下投降曹操,包括宛县在内的南阳郡大部始归曹操所有,此种情况一直操持到曹魏政权结束。
官渡之战后刘表收留了刘备,让刘备屯兵于新野,此地在宛县之南,是刘表北面的前线地带,刘备与曹操之间多次交手,刘表、刘备与曹操属敌对关系,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投刘表而来到荆州,宛县相当于“敌占区”,诸葛亮放着好好的襄阳不呆,一个人跑到几百里外的宛县定居,是匪夷所思的。
第二,诸葛亮在荆州期间有一些社会活动,也有一些老师、同学和亲戚,他们都生活在襄阳一带。
诸葛亮在荆州期间社会关系十分广泛,老师有庞德公、司马徽等,同学有庞统、向朗、尹默等,亲戚有庞山民、蒯祺等,好友有马良、崔州平、孟建、徐庶等,诸葛亮与他们的交往史书均有记载。
诸葛亮还有一些社会关系,如习祯、杨仪等,虽然史书未记载他们与诸葛亮的交往,但可以推断出他们是有来往的,这些人后来都追随了刘备和诸葛亮。
上述提到的人物,均生活在襄阳附近,如庞德公,《襄阳记》说:“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沔水上。
”司马徽居于何处《襄阳记》未作详载,但《襄阳记》说司马徽可以经常到庞德公家里造访,每次都与到了自己家一样,与庞家人很熟,说明他的居所也在襄阳附近。
在《水经注》里有一段记载:“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
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
”根据这段记载,庞德公、庞统、司马徽的住所都在襄阳周边,且相距不远。
《襄阳记》说诸葛亮经常去庞德公家,“每至公家,独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如果诸葛亮定居在宛县,不仅无法经常向司马徽求教,也无法经常到庞德公家拜访。
第三,刘备后来三次求访于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定居的地点在宛县,刘备想“三顾茅庐”,不过却是无法做到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仅说“躬耕于南阳”,还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个“草庐”如果是在宛县的话,刘备别说“三顾”了,能顺利地去上一次都不大可能。
如上所述,宛县一直是曹操的占领区,这种状况自赤壁之战前夕一直到曹魏政权灭亡,长达半个多世纪从未改变。
刘备赤壁之战后才投奔的刘表,一到荆州就被刘表派去抵挡曹操,刘备与曹操之间有过交手,双方是公开的敌对关系。
刘备一开始驻扎在新野,后移驻到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无论新野还是樊城,距宛县都很远,刘备即使听说宛县有个诸葛亮,他也不敢前去拜访。
以上3个理由,随便哪一个成立都可以否决南阳“卧龙岗”。
至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何解,有关文章早已汗牛充栋,解释得非常清楚,这里不再多述。
既然如此,南阳“卧龙岗”话题为何还这么热呢?大约在元代之前,这个争论性话题其实还不存在,宋代时苏轼曾来隆中拜访,写下一首题为《隆中》的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余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到了元代,南阳修建了诸葛书院、武侯祠,一个叫程钜夫的人代皇帝撰写了《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提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城。
到了明朝,嘉靖靖皇帝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兴致,又以皇帝的名义正式认定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躬耕地并刻碑,这个话题才兴起。
皇帝的话即便是“金口玉言”也不能用在学术上,判断诸葛亮躬耕之地在哪里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只要理性地分析当时的局势和诸葛亮的生活状况,相信一般人都不难判断出哪个才是正确的,但有的人心里很明白,就是嘴上不愿承认,因为这里面还有着学术之外的其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