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DP的问题,很多人说,常州的GDP只有无锡的一半,苏州的三分之一。
常州的GDP总量为三千九百多亿,苏州一万二千多个亿,无锡6六千八佰多个亿,光看总量是有差距,但大家想过没有?常州的GDP总量是由多少人创造的?由多大地方创造的?是由何种经济结构创造的?常州的总面积为4500多平方公里,常州的总常州的总人口量是600多万,外来人口占三分之一,有二百多万。
以苏州为例,苏州的总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人口总量为一千二百多万,移民人口现今达到500多万,人均GDP已达到10万,苏州下辖五个县级市,常州有二个(创造的GDP实在太寒酸了,不说了)苏州下辖的昆山市去年的GDP是3000亿,没得比;全球五百强企业,在常投资的有48家,而苏州达到250家不到,我去年12月份得到的数据是247家,现在肯定超过这个数字,超10亿美元的投资在常州每年基本不会超过15个,而苏州每年超50亿美元的投资轻轻松松会超过30个,这没得比,造成这种状况的是地域投资辐射的概念,因为有些项目会去上海,但上海这些项目接纳不了,那就会去苏州,苏州接纳不了,就会去无锡,最后才会轮到常州,常州不要,接着会去镇江。
但相比消费水平,苏州和常州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苏州略高,但不会超过10%。
但苏州的房价已经高的离谱了。
关于工资收入,我一个朋友在苏州和我做同样的行当,同样的职位,我朋友一个月的收入是2万4,我在常州是1万3,没得比。
常州要想从GDP上追赶苏州,10年的估计是没戏的,常州走的路子和苏州的路子不同,苏州的GDP一大半是由移民人口创造的,以昆山和常熟为例,昆山基本以台资为主,常熟基本以浙江人为主,同时苏州的外企多如牛毛,而常州是以民营企业为主,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经济危机,常州受影响反而小,而苏州和无锡大。
因为苏州和无锡是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而常州是本土化的民营经济结构,所以说,相对于苏州和无锡,常州的本地人富,而外地人相对穷,而苏州和无锡是外地人富,而本地人稍次(我不说绝对,只说相对),所以为什么说常州人敢消费?而常州的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创造的GDP已经达到总GDP的4分之一了,而苏州才8分之一,这里面说明的问题太多了。
我就不展开了。
常州要想发展,第一,要靠大量的外来人口,但民营经济相对于外企,工资稍低,吸引没外企那么大,这就是外来人口不来常州而要去苏州和无锡。
第二,要靠本土的移民政策,要想吸引外来人口在常州落户,相应的配套政策,也就是社保啊等等,要向本地人靠拢看齐。
第三,大量吸引外企投资,尤其是大资金投资的。
这个要靠招商局自己修炼内功。
第四,城市要走特色化道路,常州已经在这条路上越走走好了。
第五,基础设施的完善,常州在这方面已经和苏州持平,而无锡落后。
第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推进乡村城镇化,这个武进就是个模板,继续深化就行了。
(关键是金坛和溧阳真的不让人省心,我特么看了就心疼)第七,建设特大型城市,学学北京和上海,一环,二环,三环,把城区圈起来,多造商圈。
争取每个区所造的大小商圈分布到每个区的角落。
第八,南京加快建设,把辐射的范围拉开,以前都是从上海向南京辐射,以后也会有从南京向上海方向辐射。
第九,希望常州的领导人不要太短视。
第十,更强的城市包容性。
最后我的总结是,假如常州硬要和无锡,苏州拼GDP,那肯定是拼不过的。
只有走自己的路,继续努力的推动乡村城镇化,常州的老百姓(不论外来人口还是本地人口)的生活过的好,把常州打造成一个宜居城市,管他无锡,苏州创造了多少GDP?PS:我在无锡生活过,工作过,在苏州也生活过,工作过,感觉我们常州真的不差,而相对于包容性,苏州做的最好,常州次之,无锡最差。
无锡人自我感觉最是良好,一直自认为是小上海人,,做上海人有这么好吗?
毋庸置疑,单纯看GDP,常州已经被苏州、无锡甩了几条街。
记得常州在2005年那年,GDP被南通超越后就再也没有翻过身,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到现在都落后于徐州了。
但人均GDP排名依然靠前。
谈到苏、锡、常,人们就会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就会想到经济繁盛的苏南经济,就会想到河道纵横的鱼米之乡,就会想到温柔贤淑的江南美女,就会想到婉约动听的吴侬软语,这是整体印象,但是这三个苏南城市还是各有他们自己的城市特点的,都有鲜明的城市个性。
作为国内少有的大城市连绵带,苏、锡、常三个同为地级市的城市,主城区人口超过200万,规模相当、实力相仿、距离相近、郊区相连、文化相通,沿着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一字排开,这在世界的城市格局中也是少有的,在中国的城市格局中仅此一例。
我是无锡人,我始终认为苏、锡、常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下辖县级市的实力差距和数量多少,苏州目前有四个县级市(最多时六个),无锡两个(最多时三个),常州仅一个(最多时三个)。
主城区方面三市的发展差距不大。
而造成这样差距的原因,她们离上海的距离和离沪宁高速、京沪铁路等交通干线的距离,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各县市经济的发展程度,而1983年的行政区划改革,则更是直接决定了撑起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差距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从一开始,常州就已经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由于大都市的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跟距离成反比,长三角最大、最强的上海离苏州最近,其次是无锡,再次是常州,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等人均指标基本上呈现出了这么一个规律。